虹吸現象–九龍杯製作
九龍杯
九龍杯的源起是明代洪武年間,浮梁縣令指派“禦窯廠”的瓷工製做一種“九龍杯”進貢皇上。朱元璋得到“九龍杯”後,使用這種盛酒器宴請文武大臣。洪武皇帝有意獎賞幾位心腹大臣多喝一點酒,便特意為他們把酒添得滿滿的,而對其他一些平時喜歡直言不諱,進諫忠言的大臣則將酒加得淺淺的。結果事與願違,那幾位被皇帝有意照顧的大臣滴酒未喝,酒全部從“九龍杯”的底部漏光了,而其他大臣都高高興興地喝了皇帝恩賜的御酒。皇帝對此甚是不解,探究其原因,才得知此杯盛酒最為公道,盛酒時只能淺平,不可過滿,否則,杯中的酒便會全部漏光,一滴不剩。
“九龍杯”是運用「虹吸原理」製成的,杯子中間暗藏一個連接到杯底的中空通道。當水倒至中空通道的最頂端以下時,水並不會流出來。當倒入的水超過中空通道的頂端時,水一旦開始流到杯子底部,就會全部流光了。